【青春榜样】2024届毕业生王柘重:没有任何一段经历毫无意义

发布者:王曦发布时间:2025-06-12浏览次数:11

   王柘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24届本科毕业生,曾任外国语学院团委副书记。获校优秀奖学金三次、单项奖学金四次,“LSCAT”浙江省笔译大赛汉译英一等奖等省级奖项六项,校级奖项若干。获评校“守正之星”、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等。现考取舟山市普陀区委组织部选调生。


   (一)从放弃考研到考公,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

   我参加了2024年国考、浙江省考和选调生考试,国考选调双进面,最终成功考取选调生。回过头看这段可能是我迄今为止最为关键的岁月,最艰难的似乎并不是考公本身,而是确定未来道路方向的阶段;最令我记忆犹新的也不是备考期间紧张的状态和花费的精力,而是自进入这一阶段以来贯穿始终的纠结感。经过这一阶段的我,在对人生道路问题的思考上,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考公是我最终努力的方向,却并不是我最初的选择。其实,直到2023年7月,我仍没有考虑清楚以后的道路;10月份之前,我还是处于一直备战考研的状态;即使是最后选择的考公,也是仓促之下做出的决定。我对于未来的规划和执行进度是落后于绝大多数同学的,也远远低于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状态。

   一般来说,我们外国语学院的学生无论是参加考公还是直接就业都不占优势,继续深造是一条比较传统的道路,似乎也是我所熟悉的多数同学的选择。但考研的巨大压力和激烈竞争同样残酷,出国留学是否适合我亦未可知……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感到自己身处通向未来的十字路口,茫然四顾。每一个选择都利弊参半,时而怂恿我朝着某个方向前进,时而又令我踌躇于其背后隐藏着的后果难以承受。这种纠结状态一直持续到暑假,我才决定选择考研——可能因为我是一个比较传统保守的人——而我的起步已经晚于身边多数同学了。

   到了九月下旬,随着各院校招生简章陆续发布,我发现今年缩招现象严重,加上当时备考进度较慢,我评估自己极大概率是无法上岸的。这时,我又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继续将这段未走完的路走完,冲击那个理论上存在的极小的上岸概率,还是及时止损,另谋出路?我没有其他明确的方向,但我却莫名清晰地认识到,所谓在考研上继续奋斗两个月创造奇迹,只是一套自欺欺人的说辞罢了。那几天我仍然矛盾纠结,然而扑面而来的紧迫感,提醒我连纠结的时间也不充裕了。经过短暂而激烈的思想斗争,经过对自我的深入剖析,经过各方面综合考量和权衡,我在十月初终于下定决心放弃考研,改走考公之路。虽然我也知道考公比考研竞争可能更加激烈,且毫无基础的我所拥有的备考时间极短,但我决定为自己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拼搏一把!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二)把热血和激情转化为长期坚持的动力和热情

   把一时的热血和激情转化为长期坚持的动力和热情是很难的,但这正是我接下来所要做的事情。此时距离选调生考试只有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我必须每天保持高效学习,尽可能在有限的备考时间里做好最充足的准备。开始备考后,我还面临大量纠结的难题——如何选岗?知识点很多,来不及消化怎么办,学不完又怎么办?渐渐地,我认清了自己的定位,选岗稳妥为先;备考不求面面俱到,优先学习性价比高的题目,舍弃部分题型,在有限的备考时间里争取尽可能高的分数。除了这些纠结外,对于学习本身我竟并不感到太疲累。虽然那段时间,我日均待在寝室外超过14小时,一天一杯咖啡已成常态,生活几乎只剩学习,但我感觉压力并不大,备战考公比考研似乎更具乐趣,可能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吧。每天早晨,我骑着哈啰单车,呼吸着清晨迎面而来的清新空气,一次次骑过同一条街,看高净的天,看道路两旁满树热烈的秋叶,心中也充满快意。我正做着伟大的有意义的事,我正在奋斗的路上一往无前。

   终于迎来了选调生考试。前一晚,我复习申论到凌晨,为了避免睡着,我考前又蹬着单车另捎了杯咖啡带去考场。由于时间非常紧张,我整场考试笔没有停过,更没有空去喝特意携带的咖啡了。考场桌小,奋笔疾书时,放于桌上的身份证、笔袋等物都被我的胳膊杵落地上,笔散了一地,我也无暇顾及, 最后终于是随着铃响踩点写完最后一个字。我正弯腰去捡身份证,不想手又撞到咖啡,一口未喝的一整杯咖啡就这样全被打翻在地。我只得在其他考生陆续离场后独自留下,又搞了半个小时的卫生。偌大的考场里满是灯光却空无一人,面对一地狼藉,我真想宣泄出自己当下已快抑制不住的充沛情感。但考公还没结束,我心中紧绷的那根弦仍然不能有丝毫松懈。最终,我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自嘲般地拍照记录后接着搞卫生。我感到我和自己进行了深入的长谈,并逐渐达成了和解。之后,我又回归到了日复一日紧张的备考之中。

  (三)没有任何一段经历毫无意义

   我觉得自己算不得“就业先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缺乏规划和清晰的自我认知,一旦考公失败,后续的就业大概率会屡屡受挫。同时,我极短的备考经历也并不具备太高的参考价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还是有一些感悟和成长的。即将面临毕业的本科生,谁不对未来道路的选择感到纠结呢?一方面,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同时涉足多条不同的道路亲身评估,往往只是择其一进行了解。把已知和未知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并做选择,本身就是十分困难的。另一方面,有些选择的试错成本较高,例如考公和考研只有成功和失败,如果投入大量时间却没获得成正比的回馈,这样巨大的落差是我们难以接受的。但现在想来,这些道路没有优劣之说,高风险与高回报本就并存。充分了解自我,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道路并果断走下去,是精力有限的我们所能做出的最佳选择。道路就在面前,每一条都有不同的风景,但重要的是迈出脚步才能看得到。一如当下的我们需要决定升学还是就业,我们未来还会面临各种抉择时刻,最终成功与否,运气确实占很大一部分比例,会影响我们一时的成败,比如我省考所报的岗位报录比高达106:1,成为那百里挑一的一位就难如登天。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白费了时间和精力。事实上,我们的任何一段经历,哪怕是挫折和失败,都不是毫无意义的。回顾我以往的经历,多少也对考公之路产生了帮助。高中时,我没有特别强势和弱势的学科,选科上也曾陷入纠结,最终选了偏理的物史技,希望能在志愿填报时有优势。后来我高考的物理成绩并不理想,最终就读的也是英语专业,并没有发挥出选科优势。但我对知识学习“广而不深”其实是适合学考和杭电“三位一体”笔试的,使我最终有幸通过“三位一体”进入杭电学习。高中时培养的理科思维、延续到大学的对数学题和逻辑题的热爱,也使我从零开始学习行测不至于毫无基础。我曾一度后悔自己大一时没有珍惜转专业到理工科的机会,导致临近毕业就业困难。但我现在发现,在外国语学院做学生工作的经历锻炼了我多方面的能力,为我大学期间创造了很多机遇,也为我考公提供了不少帮助,例如更有利的报名条件、更强的面试能力等等,而这些很可能是转专业后陌生的环境中所不具备的。正是在所谓“弯路”上经历的那些,帮助我们以后走的更远、更好,而关键之处在于我们是否用心在做,又把多少经验内化于心,构建成更丰盈的自己。

   有句著名的话叫做“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对于当代大学应届毕业生来说,这样的说法可能过于理想化,但我坚信“人生也许不尽是旷野,但也绝非孤零零的单条轨道”。所以我觉得毕业生最需要做的,是多了解、多尝试,而不是因害怕失败和未知而在纠结中停下了前进的脚步。没有一段经历是毫无意义的,只要是用心迈出的每一步,即使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也都会给未来人生的道路做铺垫。现在多经历一些,以后再次面对便不嫌仓促。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浙江・杭州 浙ICP备12028388号-2.浙公网安备340300020005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