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

专业名称:英语English                                 专业代码:050201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文化强国战略和数字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英 语语言能力,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翻译和文学鉴赏能力,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具备家国情怀、广阔的国际视野与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能熟练使用英语在外事、经贸、文化、法律、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等工作,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外 + ”复合型人才。

英语专业毕业生预期在毕业后五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1. 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和职业道德; 能够从国情社情、政治经济、人文法律、伦理安全等多个视角,系统地分析与解决本领域复杂问题,担当时代使命,履行社会责任;

2. 在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翻译、英语教学、涉外法治等相关领域里成功就业、出国留 学或在国内进一步深造;具有国际视野、文化自信和跨文化能力,使用英汉双语讲好中国故事,能胜任国际传播工作;

3. 具备扎实的语言数据处理能力,掌握翻译技术,能胜任英语语言文学与翻译相关领 域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沟通管理等职位;

4. 掌握较为完备的国际法治基础知识,外语能力精湛,能胜任涉外经贸法务工作;

5. 身心健康,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 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

毕业要求

本专业对于学生的毕业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 业心和责任感;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了解我国基本国情,能理论联系实 际,实事求是,具有家国情怀;

2.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英汉双语运用能力;

2.1 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能力;

2.2 具有扎实的英语读写能力;

2.3 具有较强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2.4 具有较强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

3.具有较全面的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和国际传播能力;


3.1 具有较全面的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

3.2 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3.3 具有较强的国际传播能力;

4.能熟练应用英语和汉语进行口译和笔译工作;

4.1 能熟练进行英汉口译工作;

4.2 具有较强的英汉笔译能力;

5.能阅读、理解、欣赏英语文学原著,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具备较高人文素质; 具 有语言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研究能力;

5.1 具有较强的英语文学阅读鉴赏能力;

5.2 具有一定的文学批评能力;

5.3 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知识;

5.4 具有基础的语言研究的能力;

6. 具有语言智能方向的基础知识,具备语言数据处理、分析和决策能力;

6.1 了解语言智能方向的前沿动态;

6.2 掌握语言智能与语言数据科学的基础知识;

6.3 能熟练运用专业软件开展语言数据处理与分析;

7. 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国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7.1 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国语听说能力;

7.2 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国语读写能力;

7.3 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国语相关文化知识;

8. 能够分析、解决涉外经贸领域的实际法律问题;

8.1 掌握一定的国际法治基础知识;

8.2 通晓涉外经贸政策和国际法规则;

8.3 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涉外经贸法律问题;

9. 掌握信息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 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9.1 掌握信息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9.2 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9.3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10. 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10.1 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2 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核心课程

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读写、英语语法、英语语音与正音、英语演讲与辩论、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汉/汉英笔译、英汉/汉英口译、跨文化交际、英 语语言学概论、英语文学导论、研究方法与学术写作。

文学与文化传播方向的核心课程还包括英国文学史、美国文学史、国际传播;语言智能与 翻译技术方向的核心课程包括 Python 编程基础、语料库语言学、科技翻译;涉外法治方向的 核心课程包括法学概论、国际法、法律英语。

学制:基本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 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专业特色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为:

1.培养目标上,坚持“立德树人 ”,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能力、较高跨文化 交际能力、广阔国际视野的“外语+ ”复合型人才。

2.培养方式上,构建“课程-竞赛(项目)-成果 ”的语言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3.培养过程上,各阶段重点明晰。学科基础阶段注重学科基本知识技能的培养,专业 学习阶段提供包括文学与文化传播、语言智能与翻译技术、涉外法治等多方向系统化的个性 发展与选择机会。

4.培养方针上,遵循专业国家标准与教学指南,结合本校特色。理论课教学与实践环 节教学两个层次的课程设置既体现本学科、本专业的核心特征,又突出信息化特色与“人工 智能赋能 ”理念。



德语专业

专业名称:德语German                         专业代码:050203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适应我国在国际传播和中德科技合作领域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 扎实的德语语言基本功、较强的文化传播能力、兼具科技素养和语言数据处理能 力的“外语+ ”复合型人才。

德语专业毕业生预期在毕业后五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 1: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 养和职业道德;能够从国情社情、政治经济、人文法律、伦理安全等多个视角, 系统地分析与解决本领域复杂问题,担当时代使命,履行社会责任;

目标 2:具有国际视野、文化自信和跨文化能力,对中德文化有全面的知识 储备,能够使用德汉双语讲好中国故事,能胜任国际传播、跨境电商领域的工作;

目标 3:熟知前沿科技动态,具备良好的语言数据处理能力,能胜任中德科 技合作领域的翻译、管理及科研工作;

目标 4:身心健康,具有创新意识、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适 应未来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积极 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

 

毕业要求

本专业对于学生的毕业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 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遵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规范;树立科学发展 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2.具有扎实的德语语言基本功和德汉双语运用能力;

2.1 具有扎实的德语听、说、读、写能力;

2.2 具有良好的德语实际运用能力;

3.具备德语国家国情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

3.1 对德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有良好的知识储备;

3.2 对中国文化有较全面的理解;

3.3 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沟通技巧;

3.4 具有一定的国际传播能力;

4.能胜任基本的德汉口译和笔译;

4.1 能胜任基本的德汉口译工作;

4.2 具有基本的德汉笔译能力;

5.能阅读、赏析德语文学原著,了解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语言学相关知识,了解人文社会领域的基本研究方法;

5.1 具有一定的德语文学阅读鉴赏能力;

5.2 具有一定的文学批评能力;

5.3 具有语言学的基本知识;

5.4 了解人文社会领域的基本研究方法;

6.具有较好的科技德语运用能力;

6.1 具有较好的科技德语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

6.2 对德国科技发展和重要企业的历史与动态有一定的了解;

7. 具有语言智能方向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语言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7.1 了解语言智能方向的前沿动态;

7.2 掌握语言智能与语言数据科学的基础知识;

7.3 能运用专业软件开展语言数据处理与解析;

8. 具有较好的第二外国语综合应用能力;

8.1 具有较好的第二外国语听说能力;

8.2 具有较好的第二外国语读写能力;

8.3 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国语相关文化知识;

9. 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信息检索及资料查询;

9.1 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工具;

9.2 掌握信息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9.3 不断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新方法;

10. 具有一定的跨学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10.1 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2 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核心课程

基础德语、中级德语、高级德语、德语阅读、德语写作、德语口语、德语国 家概况、德语文学导论、德语语言学导论、德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理解当代中  ”德语读写、学术论文写作。

文化与国际传播方向的核心课程包括德国简史、跨文化交际与国际传播、数 字经济德语等;科技德语与语言智能方向的核心课程包括科技德语、Python 编程 基础、语言数据科学导论等。

学制:基本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三到六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专业特色

1.在培养目标上,以国家需求为导向。 旨在服务中资企业出海、中德科技 合作、国际传播等领域,培养精德语、懂科技、文理交融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在培养过程中,各阶段重点明晰。学科基础阶段注重德语语言基本知识 和技能的培养,专业学习阶段则提供文化与国际传播、科技德语与语言智能等方 向的个性化发展方案。

3.在培养方针上,既遵循专业国家标准与教学指南,又体现本校电子信息 和人工智能特色,学科交融、跨界协同,培养高质量科技德语人才和国际传播人才。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浙江・杭州 浙ICP备12028388号-2.浙公网安备340300020005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