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负责人朱建华教授为德语系师生开展题为“德语与中德跨文化交际”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德语系主任马绎主持,德语专业全体学生和部分其他专业同学共同参与,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师生互动热烈。
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大量新词汇在德语中涌现。朱建华教授指出,德语构词法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更是理解文化演变的关键。讲座中,他系统阐释了现代德语构词的八大动因、形态学理论框架及复合词分类,并结合“直接成分分析法”,深入剖析了德语词汇的生成逻辑。朱教授通过“冠词与形容词变化”“动词变位规则”等语法特点,生动地展示了德语构词的严谨性,同时,以“基于构词法产生的新词”和“复合词类型”揭示了德语在应对科技和社会需求时的灵活性与创造力。
朱教授特别强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差异往往映射着文化特质。他以中德文化对比为例,指出德语复合词(如“Trennbare Verben”“Funktionsverb”)的结构体现了德国文化中“精确性”与“原则性”的思维模式,而汉语的语义场特点则彰显了东方文化的独特性。这种跨文化视角的解读,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德语构词规律的理解,也进一步强化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讲座中,朱建华教授还结合自身多年教学与研究经验,以“Tante Elisabeths Butterkuchen”食谱中的精确计量为例,阐释了德语表达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他鼓励学生通过构词法训练,掌握“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同时立足中国文化,在语言学习中厚植家国情怀,以全球视野推动中德文化交流。
本次讲座内容翔实、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实际应用。现场学生纷纷表示,朱教授的讲解为德语学习打开了全新视角,未来将更加注重词汇背后的构词逻辑和文化意涵,全面提升专业素养。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为外国语学院的学术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撰稿:杨翰玺、金海琳
图片:朱元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