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举办“信礼讲坛”系列学术活动第八讲

发布者:翁雪招发布时间:2024-11-22浏览次数:162

 

11月21日下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郭国良教授应邀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空间政治”的主题讲座。此次讲座是外国语学院“信礼讲坛”系列学术活动的第八讲,由院长郭继东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郭教授从微观层面出发,探讨了美国著名作家凯特·肖邦创作的短篇小说The Story of an Hour首段heart trouble末段的heart disease,并不能都译为“心脏病”,因为心脏病只能指生理上的病痛,而heart trouble一语双关,不仅指生理问题,也指心理问题。接着,郭教授以小见大,特别强调了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敏感度,不仅对词汇要保持高度敏感,要关注原文词语在声音层面的表达特点,尤其是在翻译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的文学作品时,一定要通过大声朗读来感受原文的音韵和节奏如文章中veiled hints that revealed in half concealing一句中尾韵的重复,译成汉语也一定要传达出话语在听觉效果方面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和欲说还休的风格特征。随后郭教授以文章中the news of her husband’s deaththe storm of griefwent away to her room为例,强调小说作者字字珠玑、意味深长,译者在翻译时也要努力追求看到原文的影子,不能味迎合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

郭教授随后对故事蕴含的空间政治做了解读故事中空间的界定和控制,体现了更微观、更个人化的权力动态,特别是家庭内部的权力关系和文化传承。露易丝所处的空间,例如她的房间、住所的布局、甚至她个人行动的范围,都暗示着她在家中所处的地位和受到的限制露易丝凝望的窗外风景,象征着她像一只“笼中鸟”一样对自由和更广阔世界的渴望她的房间代表着她的个人空间,却也暗示着她的局限和被动的处境,揭示了其追求自由的人生悖论连接一楼公共空间和二楼私人空间的楼梯在空间上又生动地营造出了分隔男女群体之间的禁区这些空间不仅是物理场所,更是象征着权力结构和社会规范。

讲座引发了在场听众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就小说中空间的象征意义、人物心理活动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郭教授一一做了点评。此次讲座不仅众展示了文学作品的解读模式,也体现了文学研究中对细节的关注和对隐喻的深入挖掘,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经典文学进行多角度、多重空间鉴赏的热情。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浙江・杭州 浙ICP备12028388号-2.浙公网安备340300020005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