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外国语学院第7期研究生学术沙龙在信礼楼304会议室举办。本次沙龙邀请刘琦教授担任点评嘉宾,由23级吴涵濨同学主持。外国语学院各年级研究生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23级章俞雯同学的发言主题是“基于依存句法树库的汉英动宾结构对比研究”。动宾结构由动词及其所支配的宾语构成,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结构,在语言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章同学通过剖析依存距离和依存关系,系统地对比了汉语与英语动宾结构的特征。她指出,依存距离是衡量句法结构中词汇间紧密程度的关键指标,而依存关系则揭示了词汇在句法层面上的相互依赖,这种关系通过依存句法分析得以清晰展现。该研究的数据来源有3个,包括利用已有树库资源、自建数据库以及自行构建双语平行语料库。对于研究结论,章同学有3个预测:一是依存距离倾向于最小化;二是汉语的依存距离相较于英语更长;三是汉语和英语依存距离分布的曲线变化特征。同时,她初步分析了这些预测背后的原因,如汉语的主题优先性以及汉语省略现象较为普遍等。
在点评中,刘琦教授对章同学的选题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其整体框架构建得当。但刘教授也指出,汉语动宾结构作为老生常谈的话题,其研究已相对成熟,论文应更注重对3个预测结论的充分论证,而非仅聚焦于其中一个,以期提升研究的学术广度。
23级王姝雅同学发言的题目是“社会支持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王同学首先概述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研究背景及其重要性,明确把该概念界定为:个体对自己在有效管理情绪方面所具备能力的信心水平。王同学进一步将情绪调节策略分为4类,并据此详细地介绍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调节中学生情绪状态中的具体作用。王同学继而提出了4个具体研究问题,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论探索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如何作为中介变量,影响社会支持与中学生考试焦虑之间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她采用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作为研究工具,以期量化分析并验证其理论假设。
刘琦教授在点评时认为王同学的标题有待改进,应将论文中心——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直接体现在主标题上。同时,她强调主副标题的重点不一样,应一致反映研究的全貌,当前副标题未能充分表达社会支持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路径,需要调整,以便突显选题的学术深度。
23级吴涵濨同学发言的主题是“K-pop粉丝群体对韩国人的刻板印象的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例”。吴同学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流行文化特别是音乐文化的跨国界传播已成为一种新常态,其中K-pop作为一种源自韩国的独特流行音乐流派,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是K-pop的重要海外市场,其大学生群体对K-pop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尤为突出。吴同学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中国大学生K-pop粉丝群体对韩国人的印象数据,以社会认同理论和培养理论为研究框架,以K-pop文化为切入点,剖析了中国大学生群体对韩国人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并阐释了这一现象对中韩文化交流及华语音乐国际传播的意义。在点评环节,刘琦教授肯定了吴同学论文独特的视角及其深入的思考,但是对其问卷的设计与逻辑框架提出了几点疑问,包括:界定“K-pop粉丝”这一群体时缺乏明确的标准,导致样本选择可能存在偏差;为何一定要选择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这一选择可能限制了研究的普遍性和适用性。此外,刘老师表示,吴同学的研究跨度有些宽泛,这一主题难以挖掘有效促进文化交流的具体侧面。
本次沙龙活动,各发言人通过细致的理论解析和实例讲解,不仅引发了在座同学对学术研究的深刻思考,还激发了他们创新灵感。刘琦教授凭借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到的洞察力,引领大家踏上了一场启迪思维、拓宽学术视野的探索之旅。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本次沙龙成功营造了一个开放包容、鼓励质疑的氛围,让每位参与者都能在自由交流中实现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