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举办第6期研究生学术沙龙

发布者:曾庆勇发布时间:2024-11-27浏览次数:90

11月13日晚,外国语学院在信礼楼121教室举办了第6期研究生学术沙龙。本次沙龙邀请赵媛媛博士担任点评嘉宾,由22级汪颖同学主持。外国语学院各年级研究生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22级汪颖同学的发言主题是“无声的呐喊——《愤怒的回顾》中主人公的个体心理学解读”。她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从社会兴趣、自卑情结、追求卓越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分析吉米的语言和行为,揭示愤怒背后深层心理特征,指出其愤怒的根源生活无望,自卑情绪以及代偿心理《愤怒的回顾》是约翰·奥斯本的代表作之一,属于二战后兴起的“愤怒的青年”文学流派该作品在英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掀起了戏剧改革的新浪潮。汪颖同学的这次解读,不仅深入分析主人公的个体心理学特征,更希望借此引发读者对于现代社会中个体心理状态和社会文化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在点评环节,赵媛媛博士建议汪同学再次对论文框架进行润色,并指出应从社会因素入手,深入挖掘并凸显故事蕴含的时代独特性同时,她强调了学术研究回归理论本的重要性,建议汪同学重新梳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进而将论文中各论述章节与理论逻辑框架紧密对应,以确保学术论述的严谨性和完整性,使整体论述更加饱满、多维从而更有深度。


 22级范豆豆同学发言的题目是“社会批评视野下《越界》中的‘流动性’与身份重构”。她首先简要介绍了“流动性”理论,指出“流动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对于理解当代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随后,“流动性政治”这一基本维度出发,对种族、性别、阶级个关键领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剖析《越界》中人物的流动性实践,揭示在多维度的社会结构中,身份流动性的概念如何成为社会批评的一个重要视角,进而推动对多元化身份建构的深入理解。范同学的发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颖且富有洞察力的研究路径,有助于深化对现代社会流动性现象及其影响的认识。

           在点评过程中,赵媛媛博士对范同学的选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她指出“流动性”理论作为当前学术研究中的前沿热点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而且紧密关联着现实世界的诸多变化,极具时代性和前瞻性。此外,老师充分肯定了范同学的论文关注点,认为其精准把握“流动性政治”中的核心问题,使其论文的论述更加清晰明确。最后,赵老师鼓励范同学进一步拓宽其结论的深度和广度,为后续的论文修改和完善指明了方向。

       22级许可睿同学以“小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教学现状研究——以河南省为例”为题做了发言。她首先前人关于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随后聚焦于河南省小学英语教师群体的实际情况,揭示了该群体在跨文化能力及跨文化教学方面存在的短板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同学的发言以张红玲教授提出的中国外语跨文化能力教学参考框架为理论支撑,采用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确保了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性与结果的可靠性

         赵媛媛博士肯定了许同学的问卷设计与逻辑框架,指出这对其他不同方向的同学同样具有参考与借鉴价值。同时,赵老师指出许同学研究目的与结论仍有漏洞,并建议其进一步完善。此外,老师建议同学们参加沙龙前自行提前了解相的理论以便更好地融入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见解。最后老师鼓励同学们勇于分享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成长历程,从而培养出更加坚韧不拔的学术精神和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

         本次学术沙龙参与者搭建了一个宝贵的学习交流平台,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在活动中,赵媛媛博士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独到的见解,为大家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和深入的学习方向。这场学术沙龙不仅使同学们在学术上有所收获,在精神上给予了他们极大的鼓舞为同学们的学术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浙江・杭州 浙ICP备12028388号-2.浙公网安备340300020005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