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晚,外国语学院在信礼楼121教室举办了第5期研究生学术沙龙。本次沙龙邀请黄弋副教授担任点评嘉宾,由23级王艳玲同学主持。黄巍老师、外国语学院各年级研究生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22级张锦云同学发言的主题是“身体的呐喊:《拥有快乐的秘密》中的疯癫书写”。她基于米歇尔·福柯的身体和疯癫理论,细致剖析了女性身体经历的3个阶段,探索了女性身体与疯癫状态之间的联系,揭示了女性疯癫现象的深层症结、多维度表征及其背后的隐喻意涵。她认为,作者艾丽斯·沃克通过女主人公塔西的身体构建了“疯癫”作为反抗策略,这不仅代表了女性对男权社会的抗争,还彰显了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同时,这种书写方式映射出沃克作为女性对身体自由与解放的深切期盼,以及她身为作家所秉持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点评环节,黄弋老师对该选题给予高度评价,肯定了其聚焦于全球女性境遇的积极意义。同时,黄弋老师强调在进行学术研究时,需精心斟酌用词、规范使用标点符号,并建议用语要简洁明了,以促进读者对论述内容的理解与吸收。黄巍老师建议张同学深入挖掘福柯疯癫理论的内涵,在保持理论严谨性的同时,融入更多对人性、社会及文化层面的反思,使论述更为丰富立体,更加贴近福柯理论的本意。
23级高明远同学发言的题目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共同体演变——以《喜福会》《骨》《第五和平书》为例”。她融合了斐迪南·滕尼斯的经典社会学视野,齐格蒙特·鲍曼对于现代性语境下共同体认同的深刻剖析,以及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全面深入梳理了华裔美国文学领域内共同体概念的演变脉络。通过对谭恩美的《喜福会》、伍慧明的《骨》以及汤亭亭的《第五和平书》这3部代表性作品的分析,她将这些作品与上述三种共同体理论框架相联结,揭示了共同体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背景下的独特特征及其发展轨迹。
点评中,黄弋老师强调了理论运用的连贯性与逻辑性。他指出,从滕尼斯的亲缘共同体理论到鲍曼的共同体双重性质分析,再到对《第五和平书》的解读,每一阶段的理论应用都应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一条清晰的研究脉络;务必确保逻辑自洽,即各个部分应相互支撑,共同服务于研究主题与核心论点。
23级张习伟同学发言的题目是“《现在是你敞开心扉之际》中的身体叙事与自我建构”。她以“身体”为切入点,聚焦于主人公凯特的身体变化,探究凯特在两次旅程中获得主体性并完成自我建构的过程。她认为身体的变化不仅推动文章的叙事,也暗示主人公凯特主体性的获得与自我身份认同的形成。“身体”传达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尤其是女性)生存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展现了性、权力和理性等各种力量对女性身体的制约,暗示了女性获得主体性的必要途径是对自己身体的完全掌控和欣然接纳,对新时代女性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黄弋老师指出,张同学需要重新思考论文的出发点:是从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出发,聚焦于性别议题进行深度剖析,还是从全人类共通性角度,对普遍性的主题进行探讨。黄巍老师鼓励张同学从身体这一核心要素入手,揭示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通过身体实践与体验,构建并塑造自我主体性。
本次沙龙为参与者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黄弋老师和黄巍老师的精彩点评与细致解答,不仅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更激发了他们投身学术的热情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