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晚上,外国语学院在信礼楼304会议室举办了第2期研究生学术沙龙。本次沙龙邀请张新颖教授担任点评嘉宾,由23级葛情依同学主持。外国语学院各年级研究生共4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22级吴双同学以“后记忆时代的犹太身份建构——论《爱的历史》中的复调叙事”为主题进行了发言。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对话性文本、混杂文体以及结尾的未完成性和开放性等复调叙事特征,她认为:在《爱的历史》这一典型的“大屠杀后叙事”的文本中,作者通过家庭或集体传递的“后记忆”经验,获取自己的话语权以及身份认同的主动权;同时,文本中体现的犹太身份问题也超出了传统犹太文学中“是否选择同化”这一简单的抉择,而变成了一种更加混杂且不稳定的“流动的盛宴”。在点评环节,张新颖教授对吴双同学的选题给予了肯定,认为其具有洞察力,并且所选用的理论十分贴切,框架设计方面也展现出了较高的合理性与逻辑性。
22级陈国华同学发言的主题是“中国学生在高等英语教育中的文化失语现象及应对措施研究——以杭电同学为例”。英语文化教学广受重视,外语文化研究成绩斐然。但是,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目的语文化教学上,汉语母语文化作为文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另外,在跨文化交际中,大学生往往只能进行单向的文化输出,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即所谓的文化失语现象。陈国华同学基于本土视角,以杭电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调查杭电是否存在文化失语现象,并结合母语迁移理论和生产性外语学习理论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教学建议,以期望改善高校英语的教学方法,培养优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软实力。在点评中,张新颖教授首先对陈国华同学的选题表示赞赏,认为它切合了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标,并且结合自身以往的教学经历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张教授随后又提出了两点疑问,一是论文标题是否妥当;二是问卷的有效性是否能够保证。陈国华同学对张教授的疑问做了回应,并表示这两点疑问对于后期完善论文有有非常大的帮助。
22级王艺臻同学发言的主题是“《月光狂想曲》中的创伤叙事和乌托邦建构”。她在创伤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月光狂想曲》的主人公重构排他性乌托邦的成因和结果,从而发掘第三代犹太作家夏邦对应许之地的反思和对大屠杀创伤、延续犹太性的继承,以及对犹太人专注民族当下发展、抛开极端复仇情绪的警醒。创伤叙事是对个体和集体在经历重大历史事件后所产生的心理创伤的反思,创伤不仅是角色们生活中无法回避的阴影,也是他们追寻理想、重建自我的动力,而乌托邦则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构建。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创伤如何影响个人与集体的认同,并探讨了在创伤的阴影下,乌托邦理想的构建如何成为人们寻求救赎与重建的路径,展现了人类在痛苦中对美好未来的渴望。王艺臻同学成功地将这两种主题融合在一起,使该文章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张新颖教授指出,在论文写作和文学分析之中,“逻辑性框架”和“并列形框架”有重要作用:逻辑性框架常用于强调叙事的条理性和深度,而并列形框架则更注重多样性和开放性,允许读者在不同的叙述之间进行比较与思考。
23级葛情依同学发言的主题是“正义论视域下《美国牧歌》中梅丽的伦理困境”。她尝试基于罗尔斯的正义论重新解读《美国牧歌》,从先天宗教混杂、社会教育碰撞、国家战争冲击深入分析梅丽矛盾行为背后的社会根源,旨在揭示以梅丽为代表的美国犹太裔青年所面临的伦理困境:梅丽一系列看似疯癫的行为与选择,一方面体现了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和对社会正义的不懈追求;一方面以暴力反抗战争的行为又是对正义的反叛。在点评中,张新颖教授首先肯定了葛情依同学选择正义论作为文本框架。正义论,尤其是约翰·罗尔斯的理论,强调公平与社会合作的原则。在梅丽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这使得她面临的道德和伦理困境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张教授还强调,在应用新的理论框架对前人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时,研究者需确保所得结论具备创新性和独特视角。这种创新不仅有助于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丰富现有的学术讨论,更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次学术沙龙参与者积极分享经验,交流思想。在听完讲座后,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张新颖教授对每一个问题都耐心细致地进行解答,并与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